-->
上海福贸展览服务有限公司欢迎您!

您现在的位置: 主页 > 新闻资讯 > 外贸行业资讯 >

在构建新格局开启新征程中写好创新名城大文章

来源:未知 发布时间:2021-01-07热度:
在构建新格局开启新征程中写好创新名城大文章...

南京矢志不渝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2018年-2020年,连续三年聚焦创新发布一号文件,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在区域竞争中实现创新领跑,在国家战略中扛起创新担当,在产业升级中厚植创新基因,在链接全球中深化创新合作,在制度探索中突出创新治理,创新已融入城市发展血脉、成为城市鲜明气质,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和高度自信,也为城市保持强大韧性、应对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提供了核心支撑。 
 
 
  开启新局,南京向创新更加聚力。1月4日,新年第一个工作日,2021年南京市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召开。大会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指示精神,总结成绩、部署工作,发布2021年市委一号文件《关于新发展阶段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若干政策措施》,动员全市上下继续深化创新名城建设,更好担当“争当表率、争做示范、走在前列”重大使命,以高质量发展的优异成绩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年的市委一号文件,有哪些特色?我们又该如何不断把创新名城建设向新的更高水平推进,在构建新格局、开启新征程中写好创新名城大文章?请看专家学者的解读。
 
 
  1月4日上午,2021年南京创新名城建设推进大会在宁召开。会议提出,面向2035,南京明确建设具有中国特色、时代特征、国际影响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创新名城;“十四五”时期,南京将聚力建设高质量发展的全球创新城市,一切资源优先向创新配置,一切力量优先向创新聚合,一切政策优先向创新倾斜,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增长方式。 
 
图片建设创新名城,重在构建创新体系
 
  从2018年一号文到2021年一号文,南京先后出台四个市委一号文,旨在推动创新名城建设走深走实,实现从“举措创新”到“制度创新”、从“科技创新”到“全面创新”、从“对标创新”到“引领创新”的逐步跨越。
 
  2021年一号文与南京“十四五”规划创新发展目标任务相衔接,重点聚焦制约全面建设创新名城的主要矛盾,分别从原始创新、企业创新、产业创新、载体创新、人才创新、金融创新、开放创新、全域创新、制度创新等9个方面构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区创体系,全面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其中原始创新是基础;企业创新、产业创新是核心;人才创新、制度创新是保证;金融创新、开放创新是基本条件;载体创新是其他创新的纽带;全域创新和其他创新相辅相成。在我看来,只有构建创新体系,才能提升南京城市综合竞争力,使南京真正成为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创新名城。 
 
图片南京经济要素可持续竞争力、全球联系度及营商环境较好
 
  在不同历史时期,从农业时代到工业时代再到智能时代,城市的规模、形态、功能在全球城市价值链体系中不断演变,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外延和内涵也在不断扩展和丰富。中国社会科学院和联合国人居署2020年发布的《全球城市竞争力报告2020—2021:全球城市价值链——穿透人类文明的时空》,从经济竞争力、要素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生活环境、全球联系度和营商环境6个维度,观测1006个全球城市最新城市综合竞争力状况。从中,我们可以明显看出南京优势所在及需要努力提升的地方。 
 
  第一、经济竞争力。经济竞争力是城市当前和短期经济绩效的决定力量,也是城市未来和长期发展的关键基础。中国排名前10城市分别是深圳(9)、香港(11)、上海(12)、北京(21)、广州(42)、苏州(71)、台北(74)、南京(83)、武汉(87)和无锡(91)。南京还有很大上升空间。 
 
  第二、要素竞争力。要素主要包含信贷市场融资便利度、资本市场融资便利度、学术论文指数、专利申请指数、青年人才比例指数、劳动力总数指数等。深圳、上海、北京、香港、广州、台北、成都、杭州、南京等城市均处于全球前50强。 
 
  第三、可持续竞争力。可持续竞争力是城市长期发展决定力量,也是城市不断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社会福利需求的关键所在。除香港和深圳外,排名靠前的中国城市还有台北(24)、上海(33)、北京(47)、广州(69)、苏州(78)、南京(89)、青岛(94)和武汉(102),南京排位较5年前有所上升。 
 
  第四、生活环境。可持续竞争力曾一度是南京城市“短板” 。根据观测,中国城市此项平均得分为0.586,仅略高于全球平均水平,共有15个城市跻身生活环境全球前200强。南京生活环境竞争力方面有较大提升空间。 
 
  第五、全球联系度。科技企业联系度、航空联系度、金融企业联系度,是影响全球联系竞争力主要因素。中国城市整体全球联系竞争力高于全球平均水平,上海位居全球联系度榜首,香港、北京、广州、深圳、杭州、天津、青岛、西安、南京、厦门、成都、大连均进入全球前50。其中,南京金融企业联系度在全球具有较大优势。 
 
  第六、营商环境。全球城市营商环境有硬环境和软环境。硬环境包括交通便利度、电力充沛度、网络信息传输速度、机场设施指数、自然灾害指数、航运便利度等6个方面。软环境则是一个地方与经济社会发展相关的政务、政策、法制、市场与人文等因素。中国共有42个城市跻身前200强,南京(24)位,处于领先位置。
 
三方面入手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
 
  根据迈克尔·波特的理论,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一般经历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生产因素主导阶段,如农业生产优势依赖于基本生产要素;第二阶段为投资因素主导阶段,其竞争优势主要表现为政府和企业积极投资,竞争环境得到持续改善;第三阶段为以创新主导阶段,该阶段的竞争是产业建立在较完整的竞争力钻石体系上,企业向着国际化全球化方向发展;第四阶段收获主导阶段,该阶段的竞争力来自于前三个阶段财富与创新的积累。目前,南京处于第二阶段后期、第三阶段前期。根据南京市“十四五”期间发展要求,南京提高城市综合竞争力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增强产业竞争力。加大调整第一产业内部结构,以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需求为导向,发挥具有比较优势的园艺、畜牧、水产等带动作用;增加优势农产品生产。扩大花卉观赏性苗木、优质茶叶种植,提高种植和加工水平,增加园艺业产品附加值;推进产业化经营,以优势产品为重点,实现生产、加工、流通有机结合,延长农产品产业链;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发展乡村旅游农业、休闲农业、观赏农业。 
 
  大力培育和发展电子信息、生物工程和生物医药等新兴产业,促进第二产业跃上新台阶。以石油化工、精细化工等石化相关产业为重点,发挥省部属国有大石化企业和工程规模和资本优势,将石化工业比较优势发展成为绝对竞争优势;调整汽车、轨道交通车辆等产业内部生产结构,促进企业间整合与兼并,适应市场需求多样化,提高占有率;发展5G通讯技术,依托高校、科研院所人才、技术优势,加大计算机软件开发力度;加大生物医药研发投入,开发生产出具有核心技术的中国药品,抢占生物医药产业竞争点;用高新技术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加大对重点产业技术改造投入,提高规上工业企业经营效益。 
 
  加快发展咨询服务、会展服务、物流服务等新兴服务业发展。提升传统服务层次,发挥商贸流通业对一、二产业引导作用。实现运输、仓储、包装一条龙服务,加快传统运输、仓储业专业化进程,逐步向现代物流产业化方向发展;旅游业方面,利用丰富旅游资源,开发出适应不同消费需求的旅游新产品,扩大南京旅游对外影响辐射力。会展业方面,努力提高会展服务业软件水平,推进会展业市场化专业进程。促进会展业同商贸流通业、旅游业、信息咨询业联合,促使新兴服务业和传统服务业互动。 
 
  二是增强金融竞争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重视三方面金融创新,充分发挥金融在资源配置和经济发展中的功能。客户战略创新,克服传统思维定势,将中小企业纳入到金融业目标客户范围内;金融产品创新,开发更多金融工具,设计出多样化产品组合方案,提供量身定制金融服务,开拓新的市场,形成新的利润增长点;融资技术创新,调集足够人、财、物等资源,进一步提升金融机构业务处理和金融市场运作电子化、网络化水平。同时要运用经济学和金融科技的最新成果,推出方便快捷且能降低成本和风险的融资技术,满足市场竞争和经济发展需要,更好地促进经济发展。 
 
  重视人才引进与培养,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增量上,多渠道、多层次地引进一批品德高尚、进取心强、思维敏捷且既懂得金融理论知识、又掌握外语和计算机等现代金融服务工具的人才。存量上,根据现有员工知识结构、素质状况制订不同培训计划,重点培训中高级管理人员和业务骨干,提高其业务水平和应变能力,造就一批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三是增强科技创新竞争力。建立创新体制,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建立能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市场体制。通过制定和实施产业政策,利用立法、金融和税收等经济杠杆,加快市场结构调整步伐,引进和增强市场竞争机制,促进技术进步。对于那些市场集中度低、过度竞争行业,通过联合、兼并和破产途径,发展规模经营,提高市场集中度,给企业提供创新技术、创新市场空间,有效控制低水平重复开发、重复引进和重复改造;进一步完善科技创新市场机制,积极发展信息咨询、技术服务等中介机构,加快信息、资金、人才和技术等创新要素商品化、市场化步伐,给企业技术创新创造良好市场环境;大力推进国有企业投资主体和资本金多元化,使国有企业成为创新主体,形成促进科技创新内在动力。 
 
  重视建立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科技体制。通过市场机制实现产、学、研一体化。推进科技情报、科技人才、科技服务和科技成果商品化和市场化。由市场机制来选择和调节科技人力资源,促进科技人员自由流动;运用市场机制实现技术创新要素最佳组合,最大限度地挖掘科技资源潜能。从重视企业自身科技资源转到更多依靠和利用社会科技资源包括国外科技资源,由小规模、低水平重复开发转到突出主导产品、形成规模经营、培育名优品牌上来。进一步集中优势资源,重点发展电子信息、生物技术与现代制药、新能源三大高科技产业。加大基础领域研究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本文地址:/a/songhuayuyi/50.html

责任编辑:admin

相关阅读